2009年1月30日

公眾態度之界定:輿論中的國家公園(IV)

4. 討論
根據前述分析可知,社會大眾透過參與來理解「國家公園」所代表的意義,並滿足其需求,因此,依社會大眾對國家公園以保育為設置目的的理解程度,以及其需求滿足的層次,可繪製態度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社會大眾對國家公園態度矩陣

在環境倫理方面,無論是實地造訪國家公園(例如news01KT01採訪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25週年慶、blog04TRK02偕伴開車前往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西寶國小),或由其他管道接觸國家公園相關議題(例如blog05SP02收集資料介紹櫻花鈎吻鮭的習性、blog07DS02參觀位於臺北市區的國家公園特展)等文本,均顯示出作者(以及其期望中的讀者)具有相當正面的環境態度,並透過表達過程彰顯自我意識。



由於其關切重點層次不一,與國家公園現行政策未必相符,但關切點的多元化適足以說明環境議題的多元與相互關係,例如不同物種的環境需求,或單一物種與棲地環境品質的關連性等等,參考Vaske和Taylor (2006)的研究成果,瞭解社會大眾對生態管理政策的看法,應有助彌補大眾觀點和專業立場的落差。



在環境挑戰方面,基於達成自我挑戰可能獲得的成就感與同儕認同,在分析之初係將其列為馬斯略需求理論中的第3層次-尊敬,然而透過blog01KT01、blog02YS01及blog03YMS01等人有關自行車與登山運動的描述,發現其挑戰對象乃是活動者個人,即使有遊伴的存在,亦是為了增加其安全性或樂趣,儘管目標的完成互有先後,卻無勝負意義,故將其列為自我實現的層次;然而,此一範疇中的社會大眾僅將國家公園所維護的地景、物種視為從事挑戰的舞台,對國家公園的管理也僅關切挑戰的順暢與安全,故對於國家公園保育目的的理解程度略低,可以說僅限於保育成果方面。



然而,在國家公園從事自我挑戰型的活動仍值得鼓勵、推廣,Cole (2003)認為荒野地的保護常面臨的困境之一,便是使用方式與棲地環境、遊客體驗之間的矛盾,此一依靠個人體能與意志而不破壞環境的使用方式,恰可在將環境威脅降到極低的情況下,獲致高度的需求滿足。



在環境體驗方面,如前所述,往往只將國家公園視為一般遊憩據點,因此著眼點在於國家公園保育成果中的優美景觀與特殊體驗,例如看星星、看瀑布、看櫻花鈎吻鮭復育地、看原住民文化展、吃石板烤肉、住古厝民宿等,其理解程度與需求層次均低,然而所佔比例卻最高,因此,在環境體驗中融入適當的環境教育,,期望呼應Poortinga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推廣正向環境態度與價值觀。



5. 結論
本研究發現具有輿論發聲能力的社會大眾,無論扮演著部落格作者(直接主動發表)或新聞讀者(間接決定報導主題)的角色,對國家公園均有明確的態度,包括環境倫理、環境挑戰、環境教育、環境體驗等,其中環境教育又因為接觸管道的關係,與環境體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未必代表環境教育成效不彰,反而突顯了將環境教育融入一般旅遊活動的重要性。



針對研究問題,本研究分析所提供的答案顯示,無論在哪一個範疇中,現行國家公園體系均無法完全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例如環境倫理所期待的環境秩序、單一物種研究復育,或是環境體驗所期待的遊憩服務等,相較之下,環境挑戰所期待的良好活動環境和緊急救難系統既明確又單純,容易達成。



俟後,本研究將進行專家學者觀點的分析,確立國家公園公共事務上的重點,此一成果亦可用於釐清國家公園權責機關的職掌,亦即空間劃分與管理的保育工作。




Reference
  1. Cole, D.N. (2003) Agency Policy and the Resolution of Wilderness Stewardship Dilemmas. The George Wright Forum 20:3, 26–33.


  2. Cordell, H.K., M. A. Tarrant, B.L. McDonald, and J.C. Bergstrom. 1998. How the public views ilderness: more results from the USA survey on recre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erness 4:3, 28–31.


  3. Gillingham, S., Lee, P.C. (2002) The impact of wildlife-related benefits on the conservation attitudes of local people around the Selous Game Reserve, Tanzania.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6:3, 218–228.


  4. Hicks, C., Dietmar, R., Eugster , M. (2005) The recycling and disposa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waste in China—legislative and market response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5, 459– 471.


  5. Kurashima, T., Tezuka, T., Tanaka, K. (2005) Blog Map of Experiences: Extracting and Geographically Mapping Visitor Experiences from Urban Blogs.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 WISE 496-503.


  6. Leiserowitz, A. (2006) Climate change risk perception and policy preferences: the role of affect, imagery, and values. Climatic Change 77: 45–72.


  7. Poortinga, W., Steg, L., Vlek, C. (2004) Valu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study into household energy us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6:1, 70-93.


  8. Stamou, A.G. Paraskevopoulos, S. (2003) Ecotourism experiences in visitors’ books of a Greek reserv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Sociologia Ruralis 43:1, 34–55.


  9. Vaske, J.J., Taylor, J.G. (2006) Visitor and Resident Acceptability Norms towards Wolf Management Actions, Siegrist, D., Clivaz, C., Hunziker, M. & Iten, S. (eds.)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Flows in Recreational and Protected Areas 409–4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