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Reading Note - The Future of Life 生物圈的未來(名詞解釋)

Gaia蓋婭 大地之母, 英國科學家James Lovelock認為地球上的生物圈緊密相繫, 可以視為單一個生命系統, 因此個別物種就會對整個系統產生重大的影響. 目前有兩種闡述Gaia生物圈的觀點, Strong Gaia認為生物圈中的每一物種都會盡量維持環境穩定, 以創造對生物最有利的環境, 再由整體平衡中獲益; Weak Gaia認為地球上的物種會自行調整其組成, 可視為共同演化, 生物群影響了非生物性的環境因子(如溫度)後, 環境因子再回頭影響生物. 一般科學家-包括James Lovelock-都傾向接受Weak Gaia的觀點

sibling species姊妹種 係指某個族群在諸多傳統分類特徵上與另個族群非常相似, 但在其他同樣重要的特徵上卻又有明顯的差異, 因而不能夠歸為同一種. 最重要的區分依據來自生物學上對物種的定義: 兩族群是否能在野外環境下自由交配並產生後代, 若不能, 便屬於不同種.

song playback播放鳴聲法 物種分類的判斷方法之一, 應用於鳥類; 由於生物學上對物種的定義係以兩族群是否能在野外環境下自由交配並產生後代為主, 爰此, 若兩物種的求偶叫聲無法吸引彼此, 便可斷定兩物種無法自然交配, 可以合理推論其屬不同種, 因此, 科學家預先錄下其中一族群的求偶叫聲, 再播放給另一族群聽, 藉由兩者的反應判斷是否屬同一種, 是為播放鳴聲法.

synergism協同作用 在生物學上, 科學家認為環境中的各種擾動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非線性關係, 一旦有新的干擾出現, 就會和原有的干擾相互強化, 造成比兩種干擾結果相加還要更嚴重的衝擊

biophilia親自然性 人類與生俱來特別關注自然生物的傾向,會主動想要與其接觸或交流,這種天性反映在分辨生物與非生物的敏感性上,也表現在居所(或活動環境)的選擇上,例如人們比較喜歡居住在自然環境(或接近自然元素的地方),尤其是近似稀樹草原的景觀,如公園,亦有一說現代社會中喜好田園風光的都市人,其實也是受到類似稀樹草原的景觀風格所吸引;許多研究證實,人們透過與自然的接觸,可以獲得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效益,例如肌肉緊張度下降,血壓下降,疼痛減輕,焦慮解除或是注意力回復等

2011年9月12日

Reading Note - The Future of Life 生物圈的未來ch.3

物種滅絕因子: HIPPO
Habitat destruction棲地破壞: 例如森地遭砍伐, 棲息其間的物種數量衰減乃至滅絕
Invasive species外來入侵種: 例如小花蔓澤蘭或巴西龜取代了原有的物種
Pollution污染: 淡水, 海水及土壤都可能遭受污染, 在其間棲息或覓食的物種因而衰弱或減少
Population人口過剩: 人口越多, 代表HIPPO的各項目衝擊越大, 因此也是最主要的因子
Over-harvesting: 過度地採集, 砍伐或獵捕
以現代化的世界的世界而言, 除了Population外, 其他因子的衝擊程度如HIPPO的順序排列, 包括陸地和海洋; 當然, 在舊石器時代, 順序是反過來的.

在各式各樣的棲地破壞中, 影響最深遠的當屬砍伐森林; 在距今6000至8000年前, 亦即大陸冰河退去後, 人類開始發展農耕前, 森林面積達到最高峰, 如今大約只剩當初的一半, 而且還快速減少中, 剩餘的森林亦未必能保持原有的品質, 有些甚至嚴重受損. 減少棲地, 就是減少棲息其間的物種數目, 當棲地面積縮小, 所能供養的物種數目會減為原本的六次方根到三次方根, 中間值通常為四次方根, 若棲地減少為原來的1/10, 則物種數會減少約一半!
全球暖化導致棲地的環境條件不再適合物種生存, 因此物種可能必須往高海拔或高緯度的地方遷徙, 但有些生態系卻走投無路, 例如凍原, 高緯度海域及高山地區.

2011年9月11日

Reading Note - The Future of Life 生物圈的未來ch.1


灰狼- 犬屬
郊狼、狐狸、犬屬- 犬科
熊、貓、浣熊、犬科-食肉目
兔子、羊、斑馬、食肉目-哺乳綱
鯊魚、喜鵲、鱷魚、象龜、哺乳綱-脊索動物門
蚯蚓、蛞蝓、海鞘、水螅、珊瑚蟲、脊索動物門-動物界

六界-
細菌界、古細菌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動物界、植物界

三域-
細菌域、古細菌域、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又可分為兩個亞界: 側生動物亞界真後生動物亞界; 前者具有分化的細胞但不具組織, 體型不對稱, 現今留存的側生動物僅有多孔動物門海綿; 另外, 被歸為真後生動物亞界的扁盤生物門的體型亦不對稱, 該門僅有絲盤蟲一種動物
真後生動物門係指具有細胞組織的動物, 且具有特化細胞如神經細胞, 除扁盤生物門外, 可依體型的對稱方式分為幅射對稱動物兩側對稱動物; 前者包括櫛水母動物門刺胞動物門, 但依支序分類學(Cladistics, 又稱親緣分支分類學), 櫛水母動物門和兩側對稱動物的親緣關係更加密切.
兩側對稱動物除直泳蟲門, 菱形蟲門和毛顎動物門外, 可分為後口動物總門, 蛻皮動物總門, 扁蟲動物總門冠輪動物總門等4大類.
後口動物總門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脊索動物門, 其下又分頭索動物, 尾索動物脊椎動物等3亞門, 頭索動物亞門以文昌魚為代表, 尾索動物門如海鞘, 脊椎動物亞門下分4類, 一類為最原始的牙形綱和各種OO魚綱(如頭甲魚綱等), 較高等的兩棲綱, 以及屬於羊膜動物的蜥形綱, 鳥綱(兩者屬同一分支)與哺乳綱.
蛻皮動物總門中最大的是節肢動物門線蟲動物門, 前者為動物界中種數最多的一門, 較為人熟知的昆蟲綱六足動物亞門, 蛛形綱螯肢亞門; 線蟲動物門的多樣性僅次於節肢動物門, 許多種類為常見的病原體.
扁蟲動物總門包括扁形動物門(如吸蟲, 條蟲)等7個門, 但其分類尚未形成共識, 如1995年才被發現並發表的環口動物門, 僅因可能與輪形動物門具親緣關係而暫歸在此總門.
冠輪動物總門和蛻皮動物總門合稱原口動物, 較為人熟知的有軟體動物門(如蝸牛, 腹足綱), 環節動物門(如蚯蚓, 環節綱)等, 但蛻皮動物總門中的輪形動物門和環口動物門, 依rRNA定序結果, 亦可能屬此總門.

由於全球環境問題日益惡化, 自然資源消失速度增快, 生物界的探測活動更加急迫且深入, 例如全球兩棲動物的種類在1985年至2001間增加了1/5, 亦即由4003種增加到5282種, 然而, 許多新物種在被發現的同時, 也登上瀕臨絕種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