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

公眾態度之界定:輿論中的國家公園(II)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文本取樣分為2階段,第1階段為2009年1月5日至7日,共取得部落格文章7篇、網路新聞7篇(均為每組關鍵字各1篇),隨即進行第1次分析,共建立49個編碼,可建立出3個概念架構;2009年1月24日至26日進行第2次文本取樣,再取得部落格文章7篇(亦為每組關鍵字各1篇),在第2次分析中,新增加編碼1個,但並未新增概念架構,因此初步認定已達理論飽和。


以下分述概念分類後所形成的範疇,部分段落須指稱輿論中所透露出社會大眾對國家公園的態度,或是其中所包含的認知、感受、行為,為利於行文,將以「環境意識」代稱之。


3.1. 環境倫理
部分社會大眾觀點抱持著明確的環境意識,包括所認知到的環境破壞問題,以及由知識、經驗中獲得以環境為本的觀念,因而形成某種秩序準則,誠然有些認知尚停留在環境污染防制、景觀美質維護及遊憩安全等層次:
台灣的觀光如果想要發展,國民的一般素養確實有提昇的必要……再次跟大家宣導一下,請把所有你帶上山的東西帶下山(blog03YMS01)
建議不要在山上留下任何食物或垃圾,入山途中與進入山屋前,都要密切觀察,遇到熊馬上離開現場,避免發生意外(news02YS01)
但也有些表達出對物種及生態系的重視,包括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的保育,以及生物圈環環相扣、互依互存的關係,所代表的意義在於整體環境資源的永續發展,例如關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西寶國民小學,有著以下的描述:
整個校園都是師生共同創作的作品……老師栽種適合當地環境的原生植物(blog04TRK02)
整體而言,這部分文本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對於人類的環境責任均有共識,有些文本的觀點僅著重於單一物種所受的威脅或保護,並未著眼於其衝擊層面,可能是受到長期以來國家公園以所謂「明星物種」宣傳保育成果的影響,例如:
玉管處長陳隆陞昨天說,山徑上發現台灣黑熊足、爪痕,印證台灣黑熊族群數量增多,……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後,保育列為最重要項目之一,台灣黑熊受到很好保護,族群數量不斷增加,以接近花蓮縣的大分山區最多(news02YS01)
雖然這種事情在台灣似乎視為正常, 自由的海域, 任人隨心所欲, ……獨立礁大海扇上的三個小傢伙……就這樣被無情的人類因為想要海扇而被剝奪了生命感到很氣憤... 拿走海扇的人, 真是可惡, 可惡到極點... 而這個社會的冷感, 也真是可悲到極點...(blog01KT02)
不過,仍有部分作者能夠將此一環境意識連結到保護區的土地使用或經營管理上,這也是劃定國家公園並設置管理處最重要的保育工作,畢竟物種多如繁星,保育復育永無止境,以自然生態而言,棲地的維護及緩衝區的設置才是保育工作重點所在,而以歷史人文而言,保育工作並非企圖阻擋時間的洪流向前推進,而是希望將文化脈絡保留在日常環境中(包括當地居民的生活和遊客的活動等),使其與時具進。
保育對他們來說,似乎永遠不是一個動詞,短期的利益取代了長期經營的規劃(blog07DS01)
不過發展跟生態維護的衝突影響到自然景觀 好難過 東沙上的龍嘴這個點就因為要做碼頭 建了防波堤後就消失了 不然本來是會隨著天氣做左右改變的耶 超神奇 我寧願不要開發 也不想破壞生態
(blog07DS02)
約在6點多公里的地方,有一間美麗的石頭房舍,整個大屯火山啥不多~~火山石最多~~ㄏㄏ。這一帶的房子還有以前古地名的門牌,不妨注意一下這些細節,你會發現這條路還是有很多故事的。
(blog03YMS01)
金門風沙很大,風獅爺在當地為「鎮風沙」(強風的咆哮常帶來蟲害)……金門國家公園是第六座國家公園,有豐富人文歷史古蹟和傳統建築與建築裝飾(blog06KM01)
整體而言,面對國家公園時會抱持著「環境倫理」這樣的態度,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環境意識,包括與保育相關的知識、經驗,以及保育成效良窳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可以提出有關責任歸屬的論述,而不僅是情緒的抒發或事實的敘明,所反映出來的主要感受包括不捨、惋惜和懊惱等,而主要的行為則包括批判、期許、提醒和記錄等,如圖1所示。
圖1. 環境倫理概念架構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