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5日

千里馬日記20100505

20100430

跟Jack咪聽, 他遲到20分鐘, 說他來不及看我的東西, 我猜他應該接著馬上有事, 因為之前他來不及看就是咪聽時當場看, 我就口頭跟他報告一下文章部分有修改, 但資料仍在補充中, 順便跟他check了暑假的行程, 原來整個6月7月我跟他只有一個禮拜的重疊啊~ 也就是UIUC實驗結束後那個禮拜!


20100505

因為5月的來臨, 終於意識到ISSRM已逼近, 要報告的東西該準備了! 另外就是暑假的來臨, 因而意識到研究該有進展了! 偏偏這時被Jenna傳染感冒躺了兩天....

其實case study東西越做越明確了, 質性研究重點在歸納, 這麼多資料能夠收歛出什麼東西呢? 我覺得以台灣日本兩個案例來看, 很明顯是不能把整個集水區的土地使用和水質資料拿來比, 淀川流域的森林覆蓋比例只有高屏溪的一半, 但水質好上兩級(乙類和丁類水體的差別), 要比就該用每個測點的次集水區分開比, 而且比的顯然不是LCTs的比例, 而是更細微的riparian corridor特性; 考慮到憲政提醒的, 大部分污水是管線排放, 所以水質重點應該放在地表逕流帶進來的污染, 所以是農業相的N和P囉? 工業相關的SS呢? 相較之下, BOD和E. coli等應該都不會是重點....至於pH和DO應該可以視為基礎資料吧?

這樣說來, 似乎不是該思考case study的東西要怎麼回饋到主要研究上, 而是要怎麼把它和研究串起來, 也就是說, 直接用我在case study裡發現的東西來作為研究方法設計的依據, 最重要的議題大概就是資料品質, 因為台灣的土地使用圖更新不夠快-白話文就是, 官方的土地使用分區圖是計畫而不是現況, 而且違法使用太多(這是有文獻的)-所以不能用來當作資料來源; 解決途徑有二: 一是自己拍自己數化(很好, 還有沒有更難的?); 二是用有Land Use Map的地方來作為研究對象.

我現在不太敢回去看我ISSRM投的摘要內容是什麼, 天啊! 希望我寫得夠含糊! 明天早上咪聽, 中午和新朋友吃飯, 不知道系上新老師的演講是什麼時間....管它的! 總之希望下午可以開始準備ISSRM的東西....至少做心理準備吧?

振作, 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