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2日

千里馬日記20100322

一晃眼就是10天....

20100316
天氣大好~ 出發去Boston, 中午抵達, 在YMCA check in後把衣物丟在房間裡, 因為沒有帶電腦, 就背著輕而不巧的包包(因為把羽毛衣塞進去防變天)出門去, 這天去逛了MIT, 主要目的是傳說中的Media Lab, 碰巧大廳有新產品發表會, 很多人西裝筆挺, 還有挺大陣仗的攝影團隊; 總之整個系館純白的內裝做作到了極點, 不愧是建築系的啊^^ 整個2到5樓很難區分空間, 因為每間研究室(以1或2位老師為單位)都是挑空的, 像一個大立方體, 裡面就像各式各樣的加工廠, 有的在組機械零件, 有的堆滿各色板子, 每個大立方體的周圍就圍了一圈小空間, 分別是研究生室或小教室.

逛著逛著, 忽然稍微可以理解他們在做什麼了! 其實就是把設計階段中的"設計概念"這塊膨脹得很大, 我們的設計概念可能用一堆圖或一堆照片來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 而MIT的建築系對這種在一套圖上只佔一塊A2大小的表現法不滿意, 他們要求學生把概念做出來: 概念若是要用一串燈泡來表達, 就去接線通電點亮那串燈泡; 若是像蝸牛殼一樣的包覆性, 就看要用灌的還是用磨的, 把蝸牛殼做出來就對了! 若這樣的包覆性在遇到好天氣會自動開啟迎接陽光, 那就去接sensor!

於是乎有了Media Lab.

MIT的系館都是以Lab名之, 真是帥到掉渣!

然後去了芬威球場, 這真的只能說是朝聖, 因為1912年蓋的球場真的沒什麼可觀之處, 根本就是一堆沒包的鋼骨嘛! 街道超狹窄, 可以想像球季萬頭鑽動的盛況!

接著去Prudential Center 50樓的skywalk觀景台, 對著地圖認Boston的重要景點, 再看了解說展板, 把移民美國的條件和美國面對移民的高姿態弄清楚, 也看了由幾位知名早年移民串場的解說影片, 看完了日落, 才又坐著電車回到YMCA, 一出站就看到夜空中閃爍著四個大字母, 真是無限安心!

20100317

這天的重頭戲是Freedom Trail, 意外發現位於金融區旁的遊客中心是NPS (National Park Service)的! 更意外的是發現Olmsted National Historic Site的磁鐵, 原來Olmsted在波士頓的住家兼事務所被列為NPS轄下的國家歷史地! 馬上向櫃台要了地圖, 心裡盤算著要今天或明天去看一看.

本來在猶豫要不要去看水族館或科博館, 甚至已經到了前者的門口了, 想想對被關起來的動物實在沒有興趣, 就決定把整個Freedom Trail走完算了! 就這樣跨越Charles River, 走到有軍艦和海軍博物館的地方, 熱得受不了了, 也實在走得有點遠, 就跋涉到橘線地鐵站搭車去轉紅線, 想說昨天去MIT沒順便去哈佛有點不對, 補一下行程.

聞名遐邇的哈佛廣場不是很有趣, 晃了兩圈四點多了, 想說反正天要六點多才黑, 不如殺去Olmsted National Historic Site吧! 因為已經出了觀光客地圖的範圍, 花了不少時間才抵達, 天已近黑, 幸好早知這個時間建築物沒有開放, 原本就只想在外面看看的, 也就沒有什麼遺憾^^

這天走了超多路, 回YMCA路上就找了間越南餐廳好好吃頓熱的.

20100318

睡晚晚又悠哉地吃完早餐才出發去Olmsted Park, 沒想到那裡已是都市邊緣, 位於聯外交通幹道之間的綠地, 大片草坪大片樹的那種, 使用者都是慢跑或遛狗遛小孩的, 沒有什麼特別活動, 倒是又走死我了! 不過也因而對Boston的綠帶Emerald Necklace印象非常深刻, 以Olmsted命名大概是為了紀念他規劃Boston綠地系統的貢獻.

從Olmsted Park這兒要到Franklin Park看似不遠, 要坐地鐵卻得坐綠線D回到市區換橘線, 想說就走走看吧, 結果一樣是走死我了~ 幸好看到串連綠線和橘線的公車站牌(早上吃完早餐要過馬路時注意了一下身邊的站牌, 真是救了自己一命), 坐著坐著赫然發現原來這段路好遠啊! 幸好沒用走的!

到橘線的終點站往回坐了一站, 再走個十來分鐘左右, 就到了Franklin Park這個名氣大概僅次於Central Park的作品! 不過一來時間不多, 二來又熱又累, 繞了以運動公園為主的北半側, 沒走到有大片原生林和動物園的南半側; 回到市區, 吃了午餐, 逛逛Chinatown的商店, 從容地去坐回程巴士, 車從市區一路塞上高速公路還在塞, 我看照片看到杜孤....

照片? 有照片怎麼沒po? 我在彌留狀態下把相機塞回口袋了(我真的有做這件事, 因為我當時手上有相機也有手機, 還考慮了一下要先塞哪一樣), 不過應該只是我以為有塞進口袋, 因為到UMass下了車想要拍校園夜景時, 一摸發現相機不見了....sad....

20100320

上星期在Dina家party和她辯論音樂到底是不是universal language的Murray (?) 邀大家看一片部捷克電影Kolya, Dina找學姊, 學姊找我, 外加Sada和提供場地的一位印度小女生, 一行六人買了可樂和pizza, 到印度小女生系上(工業工程)的電腦教室用單槍放出來看!

看完又到Dina家的門廊喝茶, 好寫意的一個晚上^^

20100321

春假的最後一天!

這個週末收心寫了點東西, 就是Jack交代的case study, 我把case選好並初步擬定了資料收集和分析 的架構, 然後開始寫正在吃學妹要投稿的東西.

20100322

因為天氣變差了, 中午還下起雨來, 正在猶豫要不要去Smith College聽演講, 收到學姊說她今天要開車去, 真是大好消息^^

演講的是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Setha M. Low教授, 專長是環境心理學, 但她的碩博士都是人類學(都是UC Berkeley!); 演講題目是The Just City: Distributive,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Justice for Public Spac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開頭是在說明都市裡的Public Space設置和經營的問題何在, 包括設門禁, 警衛, 監視器, 與餐飲業者"共管", 還有制定各項使用規定等等, 若不是有一張slides在說明各類使用者對這些問題的反應, 我還真沒意識到這些算是問題, 因為我就是屬於那種唯一會對這些措施感到滿意的那類: 中產階級或遊客!

對社區居民-特別是有色人種, 低收入者, 年輕人....等-而言, 這些措施是在剝奪他們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包括決定如何使用; 接下來是她在紐約3個public spaces做的研究, 結果相當一致: 沒有針對當地社區設計的設施或活動(例如鄰近西班牙社區但完全沒有西班牙文的解說), 也沒有針對日常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設計的空間(例如遊客可能不在乎公園能否野餐, 但當地居民會很需要).

演講結束後, 學姊拉著我去問問題, 我想知道的是她的研究針對4種不同的族裔做訪談(一共7或8種調查方式, 個別訪談是其中一種, 每個地點做的調查好像不盡相同), 牽涉到不同的語言和文化, 她如何控制調查結果符合她的期望? 聽起來她是透過研究設計和準備的前端工作來確保問卷效度, 並沒有進行任何檢定, 例如問卷中有要求受訪者做排序(ranking), 訪員會確實說明如何回答, 但沒有進行任何統計分析; 不曉得她會不會覺得我是在質疑她的研究效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