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6日

千里馬日記20100616

20100607

ISSRM海報發表場次很順利地跟3位與會者討論, 第1位是台大森林畢業, 現在在華盛頓大學念森林所博士的女生, 她的問題是我的水質資料哪裡來, 我們共同的心聲是National Water Program的資料好難用! 第2位是在瑞士某大學工作的奧地利人, 他的研究主題是廢棄物, 原以為我的研究是做廢污水才停下來的, 聊了一會兒他的背景和工作, 他提到BOKU (去年ISSRM的主辦學校)一些研究計畫.

第3位是UIUC一個女生, 她很仔細地問了很多研究設計和結果的問題, 但其實她關心的也是為什麼我有可用的水質資料, 我老實說我用的是1997年的水質資料, 大概是麻州最後一筆全州性的水質資料吧? 為此還特地用1998的保護區資料和2000的人口普查資料(是說也還沒有最新的)來做分析; 在講述和討論的過程中, 發現除了樣本數少一點之外, 這個研究設計其實是挺不錯的!

要來想一想接下來要怎麼修改才好!


20100612

昨天初次聽到香檳實驗的刺激物: 一組森林內部的照片(1)和兩組森林邊緣的照片, 後者其中一組是由森林內側往外拍(2), 另一組由外側往內拍(3); 每組照片各2張.

這樣的刺激物, 測出來的景觀知覺如何連結到景觀生態?

我的想法是, 第1組和第2組可以放在一起比, 亦即景觀結構中, 森林塊區內部和邊緣(具不同生態意義)對人類知覺的影響; 第2組和第3組也可以放在一起, 比的是有或沒有符合眺匿理論.

每位受測者都做3組刺激物, 美國部分一共80位受測者, 若台灣部分也有80位, 一共160位, 以刺激物組別為分析單位, 比較第1和第2組之間, 以及第2和第3組之間, 所測得生心理反應的差異.

研究目的可能是:

1.以景觀結構為基礎, 探討景觀生態性對受測者景觀生心理的影響.

2.驗證景觀偏好中的生物演化論, 探討景觀提供眺匿機會與否, 對受測者生心理的影響.

3.受測者對自然的態度與偏好, 對其生心理的影響

也就是說, 預期結果可能分3個層次, 分別是受測者個人特質, 人類演化歷程, 以及景觀結構3者對生理(肌電, 腦波, 脈搏)與心理(注意力恢復力)的影響.

是嗎? 再想想看好了!


20100615

完蛋了!

好不容易下載了日本的GIS檔, 唉, 日本人真的很不合群, 連GIS格式都要跟人家不一樣, 雖然有附轉shp檔的小程式, 但原始檔超過600mb, 並不是藍藍香轉得了的檔案....看來要回Umass用桌機試試看了!

此外, 台灣和美國的檔案也分別有點問題, 台灣的是土地使用分區的圖, 而非土地使用現況; 美國的圖層裡沒有土地使用的屬性, 雖說有編號, 但用編號一個一個去查實在其瞎無比!

完了完了....趕快再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