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

公眾態度之界定:輿論中的國家公園(IV)

4. 討論
根據前述分析可知,社會大眾透過參與來理解「國家公園」所代表的意義,並滿足其需求,因此,依社會大眾對國家公園以保育為設置目的的理解程度,以及其需求滿足的層次,可繪製態度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社會大眾對國家公園態度矩陣

在環境倫理方面,無論是實地造訪國家公園(例如news01KT01採訪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25週年慶、blog04TRK02偕伴開車前往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西寶國小),或由其他管道接觸國家公園相關議題(例如blog05SP02收集資料介紹櫻花鈎吻鮭的習性、blog07DS02參觀位於臺北市區的國家公園特展)等文本,均顯示出作者(以及其期望中的讀者)具有相當正面的環境態度,並透過表達過程彰顯自我意識。



由於其關切重點層次不一,與國家公園現行政策未必相符,但關切點的多元化適足以說明環境議題的多元與相互關係,例如不同物種的環境需求,或單一物種與棲地環境品質的關連性等等,參考Vaske和Taylor (2006)的研究成果,瞭解社會大眾對生態管理政策的看法,應有助彌補大眾觀點和專業立場的落差。



在環境挑戰方面,基於達成自我挑戰可能獲得的成就感與同儕認同,在分析之初係將其列為馬斯略需求理論中的第3層次-尊敬,然而透過blog01KT01、blog02YS01及blog03YMS01等人有關自行車與登山運動的描述,發現其挑戰對象乃是活動者個人,即使有遊伴的存在,亦是為了增加其安全性或樂趣,儘管目標的完成互有先後,卻無勝負意義,故將其列為自我實現的層次;然而,此一範疇中的社會大眾僅將國家公園所維護的地景、物種視為從事挑戰的舞台,對國家公園的管理也僅關切挑戰的順暢與安全,故對於國家公園保育目的的理解程度略低,可以說僅限於保育成果方面。



然而,在國家公園從事自我挑戰型的活動仍值得鼓勵、推廣,Cole (2003)認為荒野地的保護常面臨的困境之一,便是使用方式與棲地環境、遊客體驗之間的矛盾,此一依靠個人體能與意志而不破壞環境的使用方式,恰可在將環境威脅降到極低的情況下,獲致高度的需求滿足。



在環境體驗方面,如前所述,往往只將國家公園視為一般遊憩據點,因此著眼點在於國家公園保育成果中的優美景觀與特殊體驗,例如看星星、看瀑布、看櫻花鈎吻鮭復育地、看原住民文化展、吃石板烤肉、住古厝民宿等,其理解程度與需求層次均低,然而所佔比例卻最高,因此,在環境體驗中融入適當的環境教育,,期望呼應Poortinga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推廣正向環境態度與價值觀。



5. 結論
本研究發現具有輿論發聲能力的社會大眾,無論扮演著部落格作者(直接主動發表)或新聞讀者(間接決定報導主題)的角色,對國家公園均有明確的態度,包括環境倫理、環境挑戰、環境教育、環境體驗等,其中環境教育又因為接觸管道的關係,與環境體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未必代表環境教育成效不彰,反而突顯了將環境教育融入一般旅遊活動的重要性。



針對研究問題,本研究分析所提供的答案顯示,無論在哪一個範疇中,現行國家公園體系均無法完全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例如環境倫理所期待的環境秩序、單一物種研究復育,或是環境體驗所期待的遊憩服務等,相較之下,環境挑戰所期待的良好活動環境和緊急救難系統既明確又單純,容易達成。



俟後,本研究將進行專家學者觀點的分析,確立國家公園公共事務上的重點,此一成果亦可用於釐清國家公園權責機關的職掌,亦即空間劃分與管理的保育工作。




Reference
  1. Cole, D.N. (2003) Agency Policy and the Resolution of Wilderness Stewardship Dilemmas. The George Wright Forum 20:3, 26–33.


  2. Cordell, H.K., M. A. Tarrant, B.L. McDonald, and J.C. Bergstrom. 1998. How the public views ilderness: more results from the USA survey on recre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erness 4:3, 28–31.


  3. Gillingham, S., Lee, P.C. (2002) The impact of wildlife-related benefits on the conservation attitudes of local people around the Selous Game Reserve, Tanzania.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6:3, 218–228.


  4. Hicks, C., Dietmar, R., Eugster , M. (2005) The recycling and disposa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waste in China—legislative and market response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5, 459– 471.


  5. Kurashima, T., Tezuka, T., Tanaka, K. (2005) Blog Map of Experiences: Extracting and Geographically Mapping Visitor Experiences from Urban Blogs.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 WISE 496-503.


  6. Leiserowitz, A. (2006) Climate change risk perception and policy preferences: the role of affect, imagery, and values. Climatic Change 77: 45–72.


  7. Poortinga, W., Steg, L., Vlek, C. (2004) Valu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study into household energy us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6:1, 70-93.


  8. Stamou, A.G. Paraskevopoulos, S. (2003) Ecotourism experiences in visitors’ books of a Greek reserv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Sociologia Ruralis 43:1, 34–55.


  9. Vaske, J.J., Taylor, J.G. (2006) Visitor and Resident Acceptability Norms towards Wolf Management Actions, Siegrist, D., Clivaz, C., Hunziker, M. & Iten, S. (eds.)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Flows in Recreational and Protected Areas 409–410.

公眾態度之界定:輿論中的國家公園(III)




3.1. 環境挑戰
由於國家公園常位於人為開發程度較低,並保留天然地形地貌的地區,例如高海拔山區,因此時常有人在此進行各種具挑戰性的體能活動,而國家公園管理處亦常辦理近距離體驗自然環境的大型活動,例如太魯閣馬拉松、金門馬拉松等,甚至在一般的國家公園觀光遊憩活動中,騎自行車、健行等體能活動也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頂著只有攝氏七、八度的氣溫,金門馬拉松昨天上午八時在金門技術學院鳴槍起跑
(news06KM01)
這幾個月 騎單車上山下海 為的就是今天的準備 南墾 180挑戰

(blog01KT01)

單攻玉山來回行程總共28公里。由上東埔停車場開始到排雲山莊共花7小時……至玉山登山口2.7公里+登山口左轉到排雲山莊 8.5公里。排雲山莊至玉山主峰1.9公里,之字路上行2.5小時登頂……
(blog02YS01)

清晨五點……因為長老要帶我們去騎腳踏車啦 順便帶我們去看清水斷崖(blog04TRK01)

之後,智永和我就開始我們的「健行」活動。從擎天崗走到冷水坑,2公里;休息用餐後,再從冷水坑走到小油坑,3.6公里……但也因為漫步在山中,更不會錯過那些一眨眼就會錯過的美景
(blog03YMS02)

在此一範疇中,環境意識係以在國家公園中所從事的活動為中心,文本中所流露出來的認知層面均集中在對該活動所需的資訊,而非國家公園的環境,但仍透露出作者對國家公園的管理制度及環境品質其實是有所理解的,只是關切點集中在活動的以利活動進行的順暢、安全,以及是否能夠獲得期望中的挑戰性,對景觀資源本身並無太多關切,如圖2所示。

雖然山友把登玉山算是入門行程但是路途中還是潛藏相當多的危險。沿路峭壁斷崖多處,如果不是靠管理處修築棧道80多座,我認為要登玉山難度相當高。沿途路跡明顯無垃圾,是維護很好的一個登山步道。
(blog02YS01)


圖2. 環境挑戰概念架構圖

3.1. 環境教育
現今國家公園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環境教育,然而,在文本中僅反映出極少數的環境教育型式和主題,難以從中察覺出作者是否瞭解環境教育的內容及其成效,包括遊客中心的解說服務、現地的解說設施及志工的解說導覽等: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站有一些展覽..我們也就跟著逛..還有一段讓人看了想睡的小影片..(blog02YS02)
喔喔...路上看到了櫻花鉤吻鮭的活動點 下車拍一張吧!~!只是時間不多 拍完趕緊上車趕行程了(blog05SP01)
一走進展場就被熱情的解說阿姨拉去聽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介紹 原來 台北市有市鳥阿 好像叫藍雀(作者按:應為「鵲」)(blog07DS02)
但可能是基於作者本身的個性或興趣,仍有部分文本顯示作者因各種管道接觸到國家公園所推動的環境教育後,對其內容或措施產生一定程度的好奇心,相對而言,仍可判定作者對國家公園抱持正面的態度:
台灣的第七個國家公園誕生了……看到這篇新聞第一個想到的是「台灣啥時有到七個國家公園阿?」 很悲哀,感覺很對不起這片土地...Orz 於是乎就來補救一下吧!(blog07DS01)
今天的收穫 就是-------我也好想去當解說員 好像很好玩 又多了一個目標了 耶(blog07DS02)
儘管如此,本研究無法由文本分析中建立有關環境教育的概念架構,事實上,有關國家公園體制(包含中央權責機關內政部營建署,以及所轄各國家公園管理處)所推動的環境教育,幾乎都立基於一般的國民旅遊活動,因此併入「環境體驗」的範疇中一併討論。
3.2. 環境體驗
儘管有許多文本主題關乎環境倫理與環境挑戰,但更多的是以一般旅遊型式所呈現的環境體驗,亦即普遍性的遊憩活動如眺景、用餐、過夜等:
走了一下砂卡檔步道 上次來因為颱風剛過 沒辦法下去 沒想到這次去 卻又因為時間不夠 沒走完全程 不過那邊的風景 至少就我看到的 是太魯閣裡我覺得最美的(blog04TRK01)
現在是早上8點多~要是能在(作者按:應為「再」)早點起來,可能看到的風景更美(因為旁邊的人說,清晨的時候這裡又有雲海@@)……聽說晚上可以看到整個星河,看這一片藍藍的天空,就知道晚上會看到多少星星了(blog05SP01)
民宿主人想說將我們一行六人放在最小的民宿“西江月”就甘(作者按:應為「乾」)脆讓我們包棟了……反正每天早上都會過去“水調歌頭”用早餐。擁有這樣一個自己獨立的空間也是很不錯
(blog06KM02)
包括對國家公園的認知以及所產生的感受和活動均然,係以一般遊憩據點的標準為之,由Leiserowitz (2006)的研究可以印證,一般人對於理應切身相關的環境議題其實有著遙遠的距離感,無法與周遭事物產生連結:
暫時滿足了口腹之慾我們就往玉山國家公園出發..開了老半天終於到了第一站"梅山".. 但似乎都沒看到梅花阿..只看到光禿禿的梅樹..不是說越冷越開花嗎..= =凸(blog02YS02)
不過去國家公園管理處吃頓午飯 一份要150元 已經是很貴的 沒想到看到菜色 你真的會覺得 太誇張的貴吧(blog04TRK01)
由此可以看出許多人僅將國家公園視為某種遊憩據點,其遊憩動機及體驗在型式上與一般以自然或人文景觀資源為主題的其他據點(例如森林遊樂區、風景特定區)並不不同,唯可以由部分文本中看出,其動機、體驗相較於其他遊憩據點還是有其深度,例如:
當初決定金門之旅,住宿方面就是選擇民宿,尤其是古厝改建的民宿……2005年起,國家公園將部份整建修復的古厝洋樓,規劃為民宿經營,這些古厝民宿大都保有當時的建築格局與風采,每間古厝都有他自己的精采的歷史故事,再加入民宿主人個人的風格,成為另一種金門特殊的旅遊型態。(blog06KM02)
然而,國家公園之劃設除了在實質空間限制開發以保護資源外,更期望能透過此一措施將資源保育與管理的理念深植人心,藉以減緩人類對資源-包括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的衝擊,在blog06KM02的其他段落中,可以看出將資源解說融入一般旅遊活動中,對於環境教育理念與內容的傳達極為重要:
外面庭院就看得到得月樓,後面是黃家大厝。水調歌頭……是一棟比較完整的閩南大厝建築。 另外在珠山、歐厝、瓊林、山后都有這樣類似的古厝民宿。有空到金門,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住宿選擇呢!
根據以上所述,可知代表一般旅遊活動的環境體驗構成極為複雜,如圖3所示;儘管環境教育在環境體驗中僅佔極小的部分,但仍具有其重要性,或可嘗試將其與其他概念連結,例如在住宿、用餐或特殊遊憩體驗中加入環境教育元素。
圖3. 環境體驗概念架構圖

公眾態度之界定:輿論中的國家公園(II)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文本取樣分為2階段,第1階段為2009年1月5日至7日,共取得部落格文章7篇、網路新聞7篇(均為每組關鍵字各1篇),隨即進行第1次分析,共建立49個編碼,可建立出3個概念架構;2009年1月24日至26日進行第2次文本取樣,再取得部落格文章7篇(亦為每組關鍵字各1篇),在第2次分析中,新增加編碼1個,但並未新增概念架構,因此初步認定已達理論飽和。


以下分述概念分類後所形成的範疇,部分段落須指稱輿論中所透露出社會大眾對國家公園的態度,或是其中所包含的認知、感受、行為,為利於行文,將以「環境意識」代稱之。


3.1. 環境倫理
部分社會大眾觀點抱持著明確的環境意識,包括所認知到的環境破壞問題,以及由知識、經驗中獲得以環境為本的觀念,因而形成某種秩序準則,誠然有些認知尚停留在環境污染防制、景觀美質維護及遊憩安全等層次:
台灣的觀光如果想要發展,國民的一般素養確實有提昇的必要……再次跟大家宣導一下,請把所有你帶上山的東西帶下山(blog03YMS01)
建議不要在山上留下任何食物或垃圾,入山途中與進入山屋前,都要密切觀察,遇到熊馬上離開現場,避免發生意外(news02YS01)
但也有些表達出對物種及生態系的重視,包括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的保育,以及生物圈環環相扣、互依互存的關係,所代表的意義在於整體環境資源的永續發展,例如關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西寶國民小學,有著以下的描述:
整個校園都是師生共同創作的作品……老師栽種適合當地環境的原生植物(blog04TRK02)
整體而言,這部分文本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對於人類的環境責任均有共識,有些文本的觀點僅著重於單一物種所受的威脅或保護,並未著眼於其衝擊層面,可能是受到長期以來國家公園以所謂「明星物種」宣傳保育成果的影響,例如:
玉管處長陳隆陞昨天說,山徑上發現台灣黑熊足、爪痕,印證台灣黑熊族群數量增多,……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後,保育列為最重要項目之一,台灣黑熊受到很好保護,族群數量不斷增加,以接近花蓮縣的大分山區最多(news02YS01)
雖然這種事情在台灣似乎視為正常, 自由的海域, 任人隨心所欲, ……獨立礁大海扇上的三個小傢伙……就這樣被無情的人類因為想要海扇而被剝奪了生命感到很氣憤... 拿走海扇的人, 真是可惡, 可惡到極點... 而這個社會的冷感, 也真是可悲到極點...(blog01KT02)
不過,仍有部分作者能夠將此一環境意識連結到保護區的土地使用或經營管理上,這也是劃定國家公園並設置管理處最重要的保育工作,畢竟物種多如繁星,保育復育永無止境,以自然生態而言,棲地的維護及緩衝區的設置才是保育工作重點所在,而以歷史人文而言,保育工作並非企圖阻擋時間的洪流向前推進,而是希望將文化脈絡保留在日常環境中(包括當地居民的生活和遊客的活動等),使其與時具進。
保育對他們來說,似乎永遠不是一個動詞,短期的利益取代了長期經營的規劃(blog07DS01)
不過發展跟生態維護的衝突影響到自然景觀 好難過 東沙上的龍嘴這個點就因為要做碼頭 建了防波堤後就消失了 不然本來是會隨著天氣做左右改變的耶 超神奇 我寧願不要開發 也不想破壞生態
(blog07DS02)
約在6點多公里的地方,有一間美麗的石頭房舍,整個大屯火山啥不多~~火山石最多~~ㄏㄏ。這一帶的房子還有以前古地名的門牌,不妨注意一下這些細節,你會發現這條路還是有很多故事的。
(blog03YMS01)
金門風沙很大,風獅爺在當地為「鎮風沙」(強風的咆哮常帶來蟲害)……金門國家公園是第六座國家公園,有豐富人文歷史古蹟和傳統建築與建築裝飾(blog06KM01)
整體而言,面對國家公園時會抱持著「環境倫理」這樣的態度,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環境意識,包括與保育相關的知識、經驗,以及保育成效良窳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可以提出有關責任歸屬的論述,而不僅是情緒的抒發或事實的敘明,所反映出來的主要感受包括不捨、惋惜和懊惱等,而主要的行為則包括批判、期許、提醒和記錄等,如圖1所示。
圖1. 環境倫理概念架構圖

公眾態度之界定:輿論中的國家公園(I)

1. 前言
環境品質牽涉社會上多數人利益,因此公部門常以立法手段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在生態方面,由於棲地的維護乃是物種保育、復育的重要關鍵,因此常須以實質空間的劃定來確保棲地不受破壞,國家公園的劃設就是一例。儘管Cordell等人(1998)針對美國民眾所進行的研究指出一般人對自然保育抱持正面支持的態度,Cole (2003)卻提出荒野地的保護常面臨的困境之一,便是以取樂為目的的使用方式(use and enjoyment, Cole, 2003: 28)與棲地環境、遊客體驗之間的矛盾。

就國家公園資源保育與經營管理的實務而言,理想與現實間的鴻溝部分成因在於,雖然保育對象和目標與人類存續息息相關,但與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卻相去甚遠,例如在知名人物號召與媒體廣為宣傳的情況下,全球氣候變遷成為一個眾人皆知的環境問題,但Leiserowitz (2006)的研究發現,問卷調查中有68%的受訪者(均為一般美國民眾)關切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類及自然界的影響,在心智圖像分析(affective image analysis)中卻有62%的受訪者僅能將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連結到遙遠而非切身相關的議題上,其他如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文化傳承等看似重要的保育對象,同樣難以引起一般民眾的共鳴。

Hicks等人(2005)曾以廢電器回收業者為例,討論環境意識的缺乏如何造成環境和人體健康方面的衝擊,其影響層面主要在於理想的回收處理方式成本過高,因此對回收業者實施規範和企業化的措施均無法奏效;事實上,如同性別意識一般,錯誤的環境意識不但使社會大眾無法以正確的觀念與方法捍衛環境正義,甚至因而喪失環境議題的正當性。相對地,Poortinga等人(2004)的研究則發現具有正向環境態度與價值觀的人,對政府所推動的環境政策會有顯著的支持。

Vaske和Taylor (2006)認為瞭解大眾對生態管理政策的看法,有助彌補公眾和專業立場的落差,因此,本研究以國家公園為研究範疇,界定社會大眾對此一資源保育制度的瞭解與期望,為了使研究更為明確,將以兼具「反映社會大眾觀點」與「引導社會大眾觀點」的輿論作為研究對象,有關當地居民(包括原住民)、旅遊餐飲業者、環保團體等特定族群,雖未排除於本研究取樣計畫外,但並不會成為本研究之重點。

本研究之立場為國家公園權責機關期望獲得對大眾態度的瞭解,主要貢獻在於作為後續政策研究之基礎,期能建立社會大眾的環境意識概念架構,並與資源管理專業取得平衡,找出在國家公園公共事務管理上應有的著力點。研究設計中不免以現行制度的成效作為編碼、分類的指標,為避免研究重心偏向政策或管理措施的檢討,研究問題將以「社會大眾對於國家公園的態度為何?」為核心,探討其中所包含的認知、感受及行為。

2. 研究設計
Gillingham和Lee (2002)認為在保育議題的訪談中,受訪者往往不太願意誠實表達,而是猜測訪員的立場來回答,本研究期望探討大眾對國家公園的態度為對象,若採用訪談方式會有極高的偏誤風險;相對地,國家公園的資源特色與遊憩體驗往往會促使社會大眾主動發表意見或心得,例如Stamou和Paraskevopoulos (2003)便曾以希臘自然保留區的遊客留言本進行論述分析。
本研究擬透過適當文本的選取,瞭解社會大眾對國家公園所抱持的態度,並透過概念的連結建立架構,以瞭解態度形成的原因與其影響。

2.1. 分析文本
Kurashima等人(2005)指出部落格(blogs,即weblogs的縮寫)的普及使得一般人得以公開旅遊經驗,這些資訊在網路發達前僅能透過報紙或雜誌才能間接獲得,研究者以部落格文章為文本時,可以充分瞭解其活動或評價,因此,本研究分別以部落格文章與網路新聞作為研究文本。
在部落格文章方面,本研究利用Google的網誌搜尋引擎(網址為http://blogsearch.google.com.tw/),依次輸入「墾丁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關鍵字搜尋正體中文部落格文章,為將搜尋結果聚焦於國家公園,故不以「墾丁」、「陽明山」等地名作為關鍵字;由於本研究強調社會大眾的角色與立場,公務機關或學校之部落格均不屬本研究分析對象,為與網路新聞區隔,張貼新聞作為部落格文章內容者亦不列入,故將搜尋結果依日期排序後,分別以5的倍數選取文章,遇有不符本研究需求的文章即跳過,例如搜尋結果中的第5篇不符需求,便直接跳至第10篇。

本研究文本來源之二為新聞報導,利用Google的新聞搜尋引擎(http://news.google.com.tw)依次輸入前述關鍵字,搜尋正體中文報導文章,將搜尋結果依日期排序後,分別以5的倍數選取文章,遇有不符本研究需求的文章同樣予以跳過,例如以金門國家公園搜尋時,自由時報2008年12月30日的新聞「催生馬告國家公園發動連署」因提及國家公園法及連署地點之一金門餐廳而出現在搜尋結果中,便不予列入;由於本研究取樣目的僅在於反映大眾需求與觀點,故記者採訪稿及特稿均納入本研究分析。

2.2. 分析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採用紮根分析方法進行歸納,為便於記錄與操作,本研究以電腦軟體Atlas.ti輔助文本彙整、編碼分析與概念連結,所用版本為version 4.2。